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預防接種的十大迷思

預防接種是人類發展史上預防疾病發生最為經濟且有效的方式。自從發明了牛痘疫苗之後,各式各樣的疫苗就陸續被發展出來。藉由多數人接種疫苗後,逐漸達到減少甚至消滅傳染性疾病的目的。絕大多數的疫苗都是安全的,雖然可能會有一些輕微不良反應產生如:發燒、注射部位紅腫疼痛等,大多幾天後就會消失,只有極少數情況才會發生過敏性休克等嚴重的不良反應。所以民眾應該正確認識預防接種,千萬不要因噎廢食。
一般來說疫苗分為兩類:活性疫苗與非活性(死的)疫苗。常見的活性疫苗有卡介苗、水痘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疫苗…等。非活性疫苗則有B型肝炎疫苗、五合一疫苗、日本腦炎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雖然預防接種已經有相當久遠的歷史了,在門診還是常常遇到許多困惑又擔心的民眾,有許多疑問和道聽塗說的錯誤觀念與迷思,簡要整理如下: 
一、「天然ㄟ尚好」:老一輩的人常會說水痘和麻疹最好是自然得過抗體比較持久,所以最好不要打預防針,這其實是錯誤的觀念。自然得到水痘可能留下疤痕,有些會有嚴重併發症,如肺炎、腦炎,未來也會得帶狀?疹(皮蛇),麻疹也有嚴重併發症如腦炎的危險。打預防針可以避免這些不必要的風險,而且這兩者均是活性疫苗,施打疫苗的免疫反應類似自然感染,效果很好。既然醫療已經進步到可以用安全的方式來預防疾病,實在不需要再冒這種危險。
二、「生病吃藥不能打疫苗」:這是家長最常犯的錯誤迷思之一,如吃感冒藥不能打預防針,生病後要隔一星期才可接種疫苗等等,這些迷思也是造成延後接種疫苗的主要原因。其實一般的小毛病如感冒、腹瀉、流鼻水,甚至輕微發燒都不影響預防接種,真正不能施打預防針的是情況包括嚴重疾病、發高燒、對疫苗成分過敏(例如:對雞蛋嚴重過敏者,較不適合流感疫苗)、對同一種疫苗曾發生嚴重副作用,免疫缺損的疾病或長期大量使用降低免疫力的藥物,例如:類固醇、抗癌藥等(對於活性疫苗要更注意,因為活性疫苗內畢竟是活的病毒,如免疫力太差,依然可能致病)、輸血或打過免疫球蛋白(六至九個月不宜打活性疫苗,為血中外來抗體會影響活性疫苗效果)、體重不足(兩千公克以上可打B型肝炎疫苗、兩千五百公克以上才可打卡介苗)等等。
三、「一次打兩針,身體會不會牽未去」:疫苗是否會發燒和個別疫苗有關,並不會有加乘作用,目前建議可以一起施打的疫苗,都是經過臨床試驗證實同時施打並不會影響彼此抗體產生的能力,也不會增加造成不良反應的機會,因此不會有身體「牽未去」的情況。況且同時施打可以減少到醫院就診的次數,可以說是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四、「兩種預防針一定要間隔一個月以上」:同一種疫苗不同劑次應依照仿單建議之間隔施打,不同疫苗之間間隔的基本原則是:活性疫苗與活性疫苗可以一起施打或者間隔一個月以上施打,活性疫苗與非活性疫苗可以一起施打或間隔任何時間施打,非活性疫苗與非活性疫苗也是可以一起施打或間隔任何時間施打。
五、「去年打了流感預防針,還不是照樣得流感」:疫苗的效果並非百分之百,並非每一個人打了疫苗之後都會產生有效的抗體。舉例而言水痘疫苗的保護力大約百分之八十五左右,所以打過水痘疫苗再長水痘的病例並不少見。其中有些是因為個人對疫苗的免疫反應較差,而且保護力會逐年有下降傾向,有些則是雖然有抗體但接觸到太大量的水痘病毒而引起穿透性感染。此外,有些人覺得打疫苗沒效,其實是源自對於錯誤的認知,舉例而言流感疫苗需每年施打才能每年具備預防流感的效果,而且流感疫苗只能預防流感無法預防一般感冒,此外又如十三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無法涵蓋並預防所有肺炎鏈球菌血清型(九十種以上)引起的感染。
六、「新上市的疫苗很不安全,先等別人打看看再說吧」:一種新疫苗上市前都需要通過嚴格的測試。首先是動物試驗,其次是人體試驗,結果與預期反應吻合,再通過衛生福利部的層層把關,拿到藥品許可證後才能上市,上市後仍然需接受疫苗效用及安全性監測。因此,可以上市的疫苗其實很安全,先等別人打看看再說根本就是多此一舉。
七、「孕婦諸事不宜,怎麼可以打流感疫苗呢?」:傳統民俗對於孕婦的限制很多,孕婦的確不適合接種活性疫苗例如水痘、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等。然而孕婦為世界衛生組織(WHO)及我國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流感疫苗建議接種對象之一。雖然尚未納為公費實施對象,由於考量懷孕期間身體狀況的改變,將增加感染流感後所引起的危險性及後遺症,且無證據顯示孕婦接種流感疫苗後對其本身及胎兒造成危險性,台灣疾病管制署建議準備懷孕之婦女或任何孕程之孕婦,可考慮於流感季來臨前或流行期自費接種流感疫苗。
八、「我們小時候沒打這麼多疫苗,不也是活的好好的」:家中的長輩常常會有諸如此類的說法,因此基於捨不得小孩子經常打針,常常抱著「能省則省」的心態,殊不知「愛之適足以害之」,如果小孩子因此而生病,常常是「得不償失」。而面對「油電雙漲、薪資不漲」,大部分父母都深切體認「錢要花在刀口上」,所以對於自費疫苗,少數父母會抱著「運氣應該沒那麼差,忍一忍就沒事了吧!」的僥倖心態。事實上,施打疫苗才是最經濟有效的投資,千萬別因小而失大。
九、「打預防針應該是永久有效的」:一般而言活性疫苗免疫反應比較持久,而非活性疫苗免疫效果的持久性沒有活性疫苗來得好,也常常要接種較多劑數。至於注射完成後隔多久後需要再追加注射的問題,則每種疫苗不一定。舉例來說,破傷風疫苗每隔五到十年要追加注射,否則就沒效了。即使是活性疫苗,也不能保證永久有效,年紀大了或免疫功能下降了還是有可能會失效。
十、「打疫苗是小孩子的事,不關大人的事」:雖然目前在台灣一位新生嬰兒自哇哇墜地起到入小學前,光打公費疫苗(不包括流感疫苗)至少就要打十八針以上,但是打疫苗並不是小孩子的專利。基於可能幼兒時期漏打、經過一段時間後抗體消失、或原來就未產生抗體、以及高危險群有接種必要等等因素,成人還是有應該接種的疫苗。根據台灣疾病管制署建議成人應該接種的疫苗包括A型肝炎疫苗,B型肝炎疫苗,破傷風、白喉、百日咳相關疫苗(Td/Tdap),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季節性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日本腦炎疫苗及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子宮頸癌疫苗)等,可見打疫苗也關大人的事。
所謂「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民眾唯有對於預防接種有正確的認識,才能打破各種迷思,充分利用各種有效的疫苗,以減少得到傳染病的機會。


文章 來源:http://health99.hpa.gov.tw/Article/ArticleDetail.aspx?TopIcNo=895&DS=1-life

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小兒急性腸胃炎

一、什麼是小兒急性腸胃炎: 
小兒腸胃炎主要因細菌或病毒感染而引起,意指腸、胃黏膜發生急性炎症反應。 
二、小兒腸胃炎有那些症狀: 
依每個人的抵抗力,微生物種類及數量,食入毒素的多寡而有不同的症狀,最常見的症狀為嘔吐或腹瀉,常會合併腹部絞痛、發燒、腹脹或食慾不振等症狀。腹瀉是指排便情形與平時習慣不同,例如:排便的次數突然增加(比平常多3-4次以上),大便成稀狀或糊狀,聞起來有酸味、腥臭味等現象。 
三、傳染途徑: 
小兒腸胃炎主要經由糞口、污染的食物或飲水、人與人接觸的傳染。 
四、飲食注意事項: 
1.暫時禁食:提醒您醫師會視實際情況,建議暫時不能讓病童吃東西。 
2.口服電解質液:若病童沒有嘔吐、劇烈腹瀉、腹痛或哭鬧不安之情形時,在醫師允許 
下可飲用一些口服電解質液,不用稀釋即可飲用;但市售之運動飲料因電解質含量較低,糖份太高,不宜直接作為兒童腹瀉之補充。 
3.採清淡飲食:盡量以稀飯(可搭配少許海苔醬、醬瓜汁)、米湯、白飯、陽春麵條、白饅頭、白吐司、蘇打餅乾、嬰兒米餅,水果可吃蘋果或香蕉泥,避免食用太甜、油膩、油炸及刺激性食物。 
4.如果平日以牛奶為主食的病童,建議可先以半奶(即水量一樣湯匙數少一半)餵食, 
若持續水瀉,可在醫師指示下更換為無乳醣奶粉,一直飲用至糞便恢復正常。更換無乳糖奶粉可直接更換。 
5.如果平日以母奶為主食之嬰幼兒可以繼續哺餵,不受影響。 
五、照護注意事項: 
1.飯前和如廁後應洗手:照顧者為嬰幼兒更換尿布或處理排泄物後,以及準備餐點之前也應洗手。 
2.餐具、奶瓶消毒要確實。 
3.蔬果要清洗乾淨;避免生食生飲。 
4.注意觀察大便性狀、顏色及次數,這是醫師診斷很重要的參考,若可以的話儘量來看診時將有大便的尿布帶來給醫師檢查。
5.若有紅臀之病童,必須勤換尿布,在每次大小便後,以溫水清洗臀部,並用毛巾輕拍吸乾水分,保持乾燥,亦可擦凡士林或市售護膚膏來保護。若紅臀情形嚴重時,可依照醫師指示使用外用藥膏。 
6.若有腹痛、腹脹之病童,可在肚臍周圍(不包括肚臍)擦拭薄荷油,取適量放在手心上,搓熱以後,以『順時鐘』方向輕輕按摩(可促進腸胃蠕動並幫助排氣)、或使用溫毛巾放在腹部,都可舒緩寶寶因脹氣所引起的不適。 
7.盡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 
六、若有以下情形應馬上回診: 
1.上吐下瀉不止。  
2.高燒不退。  
3.糞便帶血。  
4.嗜睡或昏睡。  
5.抽搐。 
6.腹部劇烈痙攣性絞痛(寶寶常把膝蓋變曲頂向前胸來表示),腹脹厲害。 
7.注意脫水的特徵:嬰兒的囟門凹陷、哭泣眼淚,嘴角乾燥、尿量減少(尿布更換次數減少)皮膚乾燥或缺乏彈性、體重減輕等。 

2015年9月11日 星期五

如何預防孩子扁桃腺發炎

扁桃腺在哪裡?
  當我們張開嘴巴時,可以在喉嚨深部看到一個接近「倒W型」的形狀,而在其兩側就是所謂的扁桃腺,它是淋巴組織,具有防禦病菌的功能。看病時,通常醫師會請病人張大口,並用壓吞板壓著,就能觀察病人是否有扁桃腺發炎的症狀。
扁桃腺炎的症狀
  當扁桃腺受病毒或細菌感染而發炎時,扁桃腺就會出現腫大、變紅,有時在扁桃腺的位置還會出現白色的覆蓋物,就是化膿性扁桃腺炎,另外,也可能在頸部位置摸到淋巴腫脹的現象,帶孩子看診時,有的醫師會讓媽媽看一下孩子喉嚨的情況,就可以看見扁桃腺發炎的模樣。
因為吃東西、說話、呼吸都會經過扁桃腺,所以當扁桃腺發炎或化膿時,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喉嚨痛、吞嚥不舒服、發高燒,有很多病菌都可能引起扁桃腺炎,所以也可能有倦怠、頭痛或出現咳嗽、流鼻涕的感冒症狀,有些比較小的孩子無法清楚表達感受,因此除了上述症狀外,還會有厭食、哭鬧、睡不好的問題。
造成扁桃腺發炎的原因
  主要是因為受細菌或病毒感染,但以病毒感染居多數,只有少數是細菌所引起,細菌感染中又以A群鏈球菌為主,且以5歲以上兒童較常見。因為孩子的淋巴免疫系統尚未成熟,容易受到病菌的侵害,而扁桃腺是口腔第一道防禦系統,所以,很容易出現扁桃腺發炎的問題。
急性扁桃腺炎VS.慢性扁桃腺炎
  孩子發生急性扁桃腺炎,就會出現喉嚨痛、發高燒、身體不適、吞嚥困難等症狀,醫師看診時,會發現扁桃腺出現紅腫,甚至是覆有白色滲出物(化膿),如果醫師確認是一般病毒性感染,通常只要依指示用藥,並多讓孩子休息、多喝開水,幾天後疾病就會好轉或痊癒。
不過,有些孩子會經常反覆發生扁桃腺炎,通常一年內如果發作4~5次就視為慢性扁桃腺炎,因為經常發作會影響孩子生活,更讓家長覺得很擔憂,此外,因多次感染造成扁桃腺肥大,進而可能產生打呼問題或引發鼻竇炎、中耳炎等疾病,所以,也有醫師建議如果孩子較大之後仍有反覆發作的狀況或已影響生活品質,可以考慮切除扁桃腺,不過,因為在幼兒4歲前是扁桃腺功能最活躍的階段,通常4歲以後功能會開始退化,有時這些問題就會自行解除,所以,通常醫師會建議等7、8歲後再評估是否有切除的必要性。
扁桃腺炎的治療
  如果是病毒性的扁桃腺炎,多是採支持性療法,也就是針對發燒、咳嗽、流鼻涕給予鎮痛解熱、止咳等藥物治療,接下來就等待孩子的免疫力打敗病毒,一般約一星期左右就會痊癒。另外,生病時要讓孩子多補充水份、多睡覺、減少外出,因為喉嚨會痛所以可吃一些冰涼的食物來補充體力,例如布丁、果汁、豆花、冰淇淋等。
但如果醫師懷疑或確認是細菌所引起的扁桃腺炎,則需要給予抗生素治療,治療有一定的療程大約是10天,家長需要依照醫師指示用藥,不要任意停藥,以免引起慢性反覆發炎。此外,提醒家長抗生素只對於細菌有消滅作用,對於病毒是無效的,因此,對症下藥才是正確的做法。
勿過度使用退燒藥
  因為扁桃腺發炎,尤其是化膿時會導致高燒現象,有時甚至會燒到39℃以上,不過,媽媽還是要遵照醫師的建議來使用退燒藥或塞劑,一般來說,口服退燒藥每次要間隔四小時以上,如果吃完藥一、二個小時之後,體溫還是超過38.5℃才考慮再使用退燒塞劑。原則上,孩子發燒通常是燒燒退退,而且必須隨著病情好轉,發燒的症狀才會趨於緩和,所以,發燒是正常的身體反應,家長不要只是一味希望孩子快速退燒,就過量使用退燒藥,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健康。
另外,除非是發生腦炎、腦膜炎等疾病侵犯腦部,否則發燒本身並不會影響孩子的智能,燒壞孩子小腦袋,家長不需要一看到孩子發燒就過度緊張。
小心扁桃腺炎會傳染!
  因為扁桃腺炎是感染所引起,所以,也具有傳染性,家中如果有其他的孩子要注意避免互相傳染,照顧患兒的大人,也要多注意清潔衛生,提防飛沫及接觸傳染,以免自己也生病了。孩子生病期,盡量不要再帶孩子出入公共場所,以減少疾病的散播。
預防扁桃腺發炎的方法
1. 乾淨的雙手是預防孩子生病最好的方法,所以,要教導小朋友養成多洗手的習慣,如果小一點的孩子,照顧者則要多幫孩子洗手。
2. 預防病從口入,減少孩子吸手指或將玩具放入嘴中啃咬的機會。
3. 均衡飲食、多運動,提高身體的免疫力。
4. 注意氣候變化,不要經常帶孩子出入人多的公共場所,以減少感冒的次數。
5. 保持口腔清潔,較大孩子可教導使用鹽水漱口。

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

氣喘和鼻炎一家親 治過敏鼻炎先避過敏原

孩童早上起床後容易連續打打噴嚏、流鼻水、鼻子癢或眼睛癢等症狀,父母常以為孩子又感冒了,其實有可能大部分的流鼻水症狀是因過敏性鼻炎引起的。
過敏性鼻炎是因身體對某種物質產生經由免疫球蛋白IgE,所引起的鼻黏膜過敏發炎反應。隨著環境的改變,過敏性鼻炎全球盛行率約10至15%,台灣過敏性鼻炎的發生率高達15%至20%,台北地區在民國96年統計台北市國小學童過敏性鼻炎罹病率,已經增加到將近50%。過敏性鼻炎雖然不是嚴重的疾病,但會造成病人的社交活動、學校學習和工作效率影響,況且氣喘和鼻炎常合併存在,因此建議需視為「同一呼吸道、同一種疾病」。
每周發作4天以上屬持續型 中/重度過敏性鼻炎影響睡眠
過敏性鼻炎之分類依據症狀發作頻率,分為:間歇型及持續型,而根據症狀的嚴重程度,以及對生活品質的影響情況,可區分為「輕度」和「中/重度」。間歇型是指症狀發作每週少於4天,或病程少於4週;而持續型為每週發作天數多於4天,或病程已經超過4週。
輕度過敏性鼻炎患者有正常睡眠、日常活動,運動和休閒娛樂正常、工作和學習正常、無令人困擾的症狀。中/重度過敏性鼻炎患者影響睡眠、日常活動,運動和休閒娛樂受影響、不能正常工作或學習、有令人困擾的症狀。
過敏性鼻炎治療 首重避免過敏原
診斷過敏性鼻炎可依據完整病史、身體檢查、過敏原檢查或嘗試治療看病程是否改善。過敏性鼻炎的治療原則包括避免接觸過敏原、藥物治療、特異性免疫治療,或極少數需要外科手術作為輔助治療。

過敏性鼻炎之治療首重預防及避免過敏原,可藉由生活經驗觀察,皮膚測試或過敏原抽血檢查,找出可能的誘發因素,做為照顧病童生活的參考。鼓勵母親不管有無過敏家族史所有嬰兒至少餵食母乳三個月、兒童與懷孕婦女完全避免環境中二手菸、減少環境塵蟎過敏原、對黴菌過敏病人居家避免接觸黴菌過敏原、對寵物過敏病人,居家避免接觸貓狗有毛寵物過敏原,或是大幅減少貓狗有毛寵物過敏原濃度。
台北市學童有過敏症狀者 9成對塵蟎類過敏
根據國內統計,台北市學童有過敏症狀者,約9成孩童的過敏原為屋塵蟎類過敏群(塵蟎、蟑螂、家塵),唯要避免接觸塵蟎,有許多家長以為家有空氣濾清器就夠了,不知道這只是整體預防措施的一部分。積極移除填充性玩具,選用具有防塵蟎作用的枕頭、棉被及床墊覆套,以及避免病童進行跳床或丟枕頭的遊戲,孩童睡覺房間盡量減少堆積物品、書本等,才能更有效減少塵蟎孳生。
鼻內類固醇噴劑 藥物治療效果佳
過敏性鼻炎的藥物治療包括應該口服H1抗組織胺;鼻內H1抗組織胺噴劑只用於季節性過敏性鼻炎患者;白三烯調節劑用於季節性過敏性鼻炎與學齡前孩童持續型過敏性鼻炎;鼻內類固醇噴劑為最有效的藥物治療選擇。鼻內抗充血噴劑不用於孩童,口服抗鼻充血劑必要時使用,但不可長期規則使用。持續型鼻炎患者需要長期維持用藥,以鼻內類固醇效果最佳。
孩童過敏性鼻炎,雖然不是一種嚴重疾病,但對孩童生活卻有長期的困擾著家長,以及影響孩童睡眠及學習狀況,甚至讓孩童易併發慢性鼻竇炎、中耳積水,以及氣喘控制不佳。因此鼓勵家長及孩童積極避免過敏原,以及依嚴重度接受治療,才能讓孩童獲得良好的生活品質與學習狀況。

2015年8月27日 星期四

失眠藥不藥?對症,不一定要下藥

現代人生活、工作壓力普遍繁重,「失眠」成為困擾許多人的問題。有些人躺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睡,有些人則是「淺眠」,半夜容易醒來,長期失眠或睡眠品質不佳,往往導致白天精神不濟,嚴重影響學習進度或工作效率。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若有失眠困擾的民眾,應尋求專業醫師診治並聽從醫囑,才能幫助您確實擺脫失眠的糾纏。
失眠原因眾多,不一定都需要用藥 
失眠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許多原因導致的一種「症狀」表現。導致失眠的原因很多,舉凡緊張、壓力、時差、疼痛、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憂鬱疾患等)及藥物(如中樞神經興奮劑、用來治療鼻塞、鼻炎的解鼻充血劑)等,都可能造成失眠。針對飽受失眠所苦而就醫者,醫師不一定會直接開立鎮靜安眠藥物來幫助睡眠,而是就失眠原因、症狀類型等,來做全方面的考量,再擬定治療方針來協助改善失眠,大多數病患只要與醫師配合,排除可能造成失眠的原因、改善生活習慣及作息,失眠是可以不藥而癒的。若失眠情形經醫師評估需用藥物治療,則務必遵照醫囑正確使用鎮靜安眠藥物,才能讓治療發揮最大的效用,並減少成癮的風險。
服用安眠藥物需依循醫師的處方使用,不可自行增減用量 
鎮靜安眠藥屬於處方藥,在我國多以第三、四級管制藥品管理,非經醫師處方不可自行購買或使用。此類藥物依起始作用的快慢、作用期間的長短,有短效、中效及長效之分,醫師會依個人情況開立適合的藥品,病患需依指示服用,不可自行增減用量。因為有些短效藥品在自行驟然停藥的情況下,反而會造成反彈性失眠;而中長效的藥品若自行增加用量,殘存的日間效應可能造成隔天昏沉,若又操作機械或駕駛車輛可能造成危險,尤其對於需要專注力的工作,更是力不從心。另外,有些藥物,如抗憂鬱劑、抗過敏的藥物(抗組織胺)、麻醉型止痛劑(如嗎啡)、酒精等,會加強鎮靜安眠藥的效果,因此若有使用這些藥物,應主動告知醫師,以避免藥物的交互作用。
食品宣稱療效即屬違法,使用前應先諮詢專業人員 
部分有失眠困擾的民眾,因為擔心安眠藥的副作用,所以自行尋求坊間宣稱可改善失眠的「保健食品」,例如褪黑激素等,甚至不惜委託國外親友代購,以為食品就比較安全,不過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褪黑激素在國內外缺乏長期使用的安全性資料,我國列為藥品管理,如未經政府查驗登記許可,不得上市販售;如購買非屬合法藥物的產品,發生不可預期的藥害,將無法適用藥害救濟。至於一般「保健食品」,依法是不能宣稱有「助眠」療效的,建議食用前可先諮詢醫療專業人員,若食用後而發生任何不適,應儘速就醫,並向「全國健康食品及膠囊錠狀食品非預期反應通報系統」通報。
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有失眠困擾者,應該先就醫找出原因,藥物只是改善失眠的其中一種方法,若能適當排解壓力、調適心情、養成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如:正常作息、晚上不喝咖啡、茶類等刺激性的飲料、睡前不做劇烈運動、維持舒適的睡眠環境等,都有助於睡眠障礙的改善,讓您真正遠離失眠,換得一夜好眠。

常見可能造成失眠的藥物

2015年8月19日 星期三

上班族健康亮紅燈!原來是少鈣了

骨質疏鬆和心血管疾病不是老年人的專利,運動量不足、飲食不均衡的上班族,健康也有可能亮起紅燈。其實,這些疾病和鈣質攝取不足也有關係。鈣質維持骨骼與牙齒健康,若骨鈣不足,可能導致骨質疏鬆,而血鈣不足,則可能導致腎臟和心血管疾病。因此,建議上班族適度運動和曬太陽,並且補充含鈣量豐富的食物如小魚干、高鈣牛乳,輕鬆顧健康。

若體內缺乏鈣質,可能導致骨質疏鬆或其他疾病,建議透過方便取得的牛奶來補充鈣質。
若體內缺乏鈣質,可能導致骨質疏鬆或其他疾病,建議透過方便取得的牛奶來補充鈣質。

鈣質是人體每日所需的重要營養素,99%以上分布在骨骼和牙齒中,這兩個部位可說是「鈣的儲存庫」,維持骨骼和牙齒的健康。另外還有約1%的鈣分布在血液和細胞中,參與人體多重生理機能活動。
血鈣增加骨鈣減少 濃度不平衡易罹病
骨鈣和血鈣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維護身體健康。如果血鈣濃度過低,就會造成骨質分解,調節骨鈣來補充。因此,血鈣增加時,骨鈣就會減少,兩者沒有維持恆定狀態,就容易造成疾病。另外,缺乏血鈣也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免疫系統不正常等問題。
年紀增加骨質易留失 恐造成骨質疏鬆症
無論是心臟跳動、骨骼形成、肌肉收縮、神經運動等,都需要鈣質的參與。隨著年紀增長,成人的鈣質沉積在骨骼上的速度(鈣化速度)和骨鈣游離到血液中形成血鈣的速度(游離速度)差不多,因此不容易儲存骨本,骨質的流失就會比較快。缺乏骨鈣,就可能導致骨質疏鬆症,上班族不可輕忽。
高鈣牛乳幫助補鈣 喝牛乳好便利
其實,補充鈣質並不難,只要吃對食物,就能加強鞏固骨骼健康。建議上班族,可以選擇每份含鈣量有800毫克以上的食物,包含小魚干、黑芝麻、高鈣牛乳等。其中,牛乳容易取得,隨時都方便飲用,對上班族來說,便利性相當高。
維生素D助鈣吸收 維生素D3牛乳顧骨本
此外,維生素D3有助於鈣質的吸收,上班族也可以適量補充富含維生素D3的飲食,包含鯖魚、鮭魚、含有維生素D3的牛乳等,提高身體對鈣質的吸收,加強鞏固骨骼健康。
另一方面,提醒長時間待在室內的上班族,別忘了利用休息空檔走出辦公室,適度曬太陽,促進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適度運動也能加強幫助骨骼更強健。平時,則可以適量飲用含有維生素D3的高鈣牛乳,讓上班族補鈣輕鬆又方便。

原文出處: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320/28185

2015年8月14日 星期五

護肝拉警報!外食油膩易形成脂肪肝

你也是外食族嗎?現代上班族外食比例高,一項「礙肝大調查」發現超過8成職人平均有1至2餐以上靠外食解決,但約7成民眾知道外食可能對心血管和腎臟造成負擔,且不到半數的人警覺到外食傷肝的風險,成為脂肪肝甚至肝病三部曲的幫兇,上班族應注意護肝的重要性。

你也是外食族嗎?現代上班族外食比例高,一項「礙肝大調查」發現超過8成職人平均有1至2餐以上靠外食解決。
你也是外食族嗎?現代上班族外食比例高,一項「礙肝大調查」發現超過8成職人平均有1至2餐以上靠外食解決。

三餐外食油膩膩 人體吃不消易形成脂肪肝
現代人生活忙碌,以方便外食換取自行備料烹飪的時間,並非不行,但令人擔憂的是,絕大多數外食烹調高油、高鹽、高糖且含有各種食品添加物,攝取過多容易影響代謝功能,不僅會增加心血管和腎臟的負擔,也可能導致脂肪肝。醫學界認為,脂肪肝是未來演變為肝病變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前期警訊。
肝臟是身體代謝的重要器官之一,外食族若攝入過多的油脂,肝臟無法完全代謝,日積月累變成「肝包油」,進而導致肝臟慢性發炎,減損肝臟功能,甚至可能加重原有肝病的嚴重程度,增加肝硬化和肝癌的風險。
外食影響肝代謝 絕大多數人未察覺
不過,肝臟是沈默的器官,許多人就算發生脂肪肝或肝功能失調也無所察覺,只有少數人可能出現疲勞、無力、食慾不振、腹脹等不明顯的症狀,大多數人是在身體健康檢查時測到肝功能指數異常,進一步做腹部超音波才驚覺「肝臟變胖了」,長期高油、高糖的外食習慣,增加肝臟代謝負擔,容易形成脂肪肝。

傳統中醫養生之道認為,食用深綠色蔬菜,有助調理肝臟功能,促進肝臟正常運作。
傳統中醫養生之道認為,食用深綠色蔬菜,有助調理肝臟功能,促進肝臟正常運作。

俗話說:「肝若好,人生是彩色的;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為了讓肝臟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長期提供人體所需的能量,上班族應學會正確的「加油」方法,減少用油膩膩的外食增加肝臟負擔,多運動,多吃新鮮蔬果,且適度補充護肝食品幫肝臟加油打氣,提升肝臟的代謝能力。
「食」在養肝!適度補充深綠色蔬菜和蜆精
如何透過食品來維護肝臟健康?傳統中醫養生之道認為,食用深綠色蔬菜,有助調理肝臟功能,促進肝臟正常運作。前述的礙肝大調查則發現近6成上班族會直接飲用蜆精產品來維護肝臟健康,蜆精是用新鮮蜆肉製成蜆湯精華,內含有高濃度肝醣及蛋白質胺基酸,可充分被人體吸收利用,以修補受損的肝細胞維持身體良好代謝運作,有效護肝。
不過,近來食品安全問題不斷,提醒選購蜆精時,應確認符合國家衛生標準,貼有「小綠人」的健康食品標章,並選擇零脂肪、零膽固醇、低鈉的產品喝出健康保養肝臟輕鬆無負擔。

文章來源